IESO国家队经验分享


站长札记:半个月前,第18届国际地球科学奥林匹克竞赛在山东济宁举行。考虑到目前社群对进入国家集训队后学生的归去了解甚少,我们很高兴地邀请到了今年国家队的一名正式队员来分享他进入国集后的经历,希望能对各位参赛的同学有所帮助。出于个人考量,作者决意不透露其身份。如果你有什么想问想说的,欢迎联系站长 lant.xmu@gmail.com


鄙人有幸参加了IESO2025,应Lant老师邀请,分享一下地球科学奥赛在全国决赛后的经历(主要含国家集训队和国家代表队)。

国家集训队课程是怎样的?

IESO国家集训队的培训主要由北京大学负责。目前,国家集训队的培训采用网课的形式,由北大的老师主讲(以后在这个阶段可能也会有线下集训)。2025年国家集训队的网课沿用了2023年的线上课程,分为“大气”“地球物理”和“遥感”三部分,每部分约3小时。这些线上课程是录播的视频课,在有效期内可以反复观看。

大气课由北大物理学院闻新宇教授(已故,在此默哀)主讲,主要内容包括:

  • 大气组分与垂直结构
  • 温度:辐射与能量收支
  • 水、云和降水
  • 大气热力学:湿度、绝热抬升、大气稳定度

闻老师重点推荐的参考书目:《气象学与生活》《海洋学导论》


地球物理课由北大地空学院王彦宾教授主讲,主要内容包括:

  • 概论

    • 地球物理学的研究对象
    • 地球的圈层结构与物理特征
    • 地球的表面特征与构造运动
  • 地震学

    • 地震的震级、烈度、震源机制
    • 地震波的类型、传播和记录
    • 防灾减灾与地震学的应用
  • 重力学

    • 重力场与重力异常
    • 大地水准面和地球形状
    • 重力异常的应用
  • 地热学与地磁学

    • 地球内部热源、地热传输、大地热流
    • 地磁场的属性与起源、古地磁、地磁学应用

遥感课由北大地空学院张志诚教授主讲,主要内容包括:

  • 遥感技术原理(辐射与大气的基础知识)
  • 遥感图像地质解译标志
  • 解译实例分析

网课内容十分充实,难度十分友好,但是只靠上课肯定是不够的。因为国家集训队有一个特点:教考分离。只靠《普通地质学》和集训队上课的内容,不足以应对集训队面试

国家集训队面试是什么样的?

2025年面试采取线上群面的方式,5人一组,流程大致如下:

procedure

国家队集训面试的试题每年都会变动,而且内容五花八门,涉及到地质(含地貌)、地物、大气、天文等多个领域,不局限于集训课的上课内容,甚至有些知识点相当生僻,但所有题目都不涉及数值计算。应对国家队面试,还是建议同学们多阅读书籍,不能只拘泥于上课。这里推荐一本考纲外的书——《地球系统与演变》——读完令我受益匪浅。

2025年的试题形式是题干+数小问,如果知识掌握扎实,3 min 的准备时间,事实上绰绰有余;如果某一小问的知识点不会,那么不要慌张,也不要瞎编,坦白即可,有一点点不会对最终成绩影响其实不大。

PS:由于不是所有人的面试官都一样,所以其实运气也挺重要的,要遇到一个善良的考官(狗头)

国家代表队线下集训是如何安排的?

国家代表队集训同样主要由北京大学负责,2024年以前代表队集训都在北京大学内进行;自2024年开始,北大就开始与中学合作来开展IESO国家代表队的集训(24年在上海市进才中学,25年在北京市北京大学附属中学),以后大概也是如此。

2025年国家代表队集训安排大概可以归结为这样一个流程:

procedure2

上课期间的每日日程大致如下:

上课:上午08:30-11:30,下午14:00-17:00

​ (每节课上多久,什么时候下课,拖不拖堂等都由老师自己决定)

自习:晚上自主安排,没有具体限制

而且集训期间隔三差五就会安排一天自习/休息(其实没有区别,全靠个人自觉),主打的就是一个劳逸结合。

正式队员选拔考试与CESO预赛类似,从题库中选题(会出现大量改编过的往年CESO真题和一些IESO真题),全部为不定向选择。事实上,正式队员的决定不是全部取决于这一场考试的成绩,同时也会参考预赛、决赛和面试成绩,以及集训过程中的日常表现。

值得注意的是,2024-2025的选拔考试安排在国家代表队集训(7月底开始到国际赛前)中,但这是由于这两年的IESO在中国举办,不用提前注册。以后的正式队员选拔考试预计会提前1~2个月举行。

国家代表队集训学什么?难度如何?

国家代表队集训课程各板块分布如下:

chart

国家代表队集训的上课内容其实与集训队课程的形式类似(野外除外),都主要是根据考纲,带你快速过一遍知识点。“一般”来说,如果老师比较了解高中生学习情况,上课就不会涉及那么多的大学数理化知识,对于经过千锤百炼进入国家代表队的同学来说应该难度不高。

但如果遇到一些“不一般”的情况,就得做好心理准备。譬如今年闻新宇教授猝然离世,大气与海洋失去了主讲老师,这个板块由北大物院大气与海洋科学系的其他老师志愿接力上课(感谢他们!)。由于对学生实际情况没有充分了解,有几位老师把我们当本科生整,引入微积分来为我们上课,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微分方程全微分Nabla算子……其实,这些数理内容对于深入理解大气与海洋(比如Rossby波)非常重要,用定性的方法很难说清楚,但是高中生学这个课就会非常吃力(这时候就体现出队内某些物理竞赛大佬的超绝实力了,我这种蒟蒻只能瑟瑟发抖。)我们虽然有晚自习时间来整理消化理解这些内容,但有种我非女娲但要补天的无力感(3晚极限速通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所以请大家一定打牢大学数学物理基础,万一2026年还是这样上课呢?

对于天文与空间、地球物理和地质理论三个板块,上课的内容基本与考纲一致。有些课程时间比较充裕,还会带我们做往年的CESO和IESO真题。三个板块中难度最大的是天文与空间,但其实也没多难,只是行星科学的知识比较零散,天体运行和天体观测的知识相对抽象,望远镜的知识比较生僻。地球物理的上课内容大部分跟国家集训队网课的内容相差不多,不过拓展了一些内容,如地球运动、地电学、固体潮等(但其中有一些相当生僻,CESO和IESO都从未考过)。地质理论基本按《普通地质学》上,内容依次为固体地球、矿物学、地质年代学、构造地质学、岩石学、人与地球(其实算环境科学)、地质作用与地貌学,这些对功底扎实的同学而言小菜一碟。

地质野外实习由国家队主教练张志诚教授带领。不幸的是,今年由于北京暴雨打乱了去虎峪的原定计划,我们只在十三陵水库上了一个下午的野外实习。正常来说,野外实习的时间应该会略长一些,但最长也不会超过两天。其实,个人认为,这短时间的野外培训对地质野外实践能力的提升帮助并不是很大。在十三陵水库的整个下午,由于实在缺乏野外经验,我基本处于一脸懵的状态,虽然学到了不少,但是感觉要学的仍然有很多,然而已经没有时间了。所以,野外功夫在平时,还是得稳扎稳打,不要想着集训时临时抱教授的佛脚。鉴于IESO的野外题出得越来越变态(参见今年济宁石门山68个选项的不定项),如果有条件的话,还是尽量在集训之前就多出野外,这样学得会更扎实,应对野外考试更从容。

当然,以后还有可能在国家集训队阶段就开展线下的集中培训。如果国家集训队进行线下集训,那么按照现在的框架,集训队只上三节课显然太单薄了,集训队和代表队的课程分配可能还会变化。

接下来呢?

国家代表队集训过后,接下来就是去享受International English Speech Earth Science Olympiad的乐趣了!(除了个人赛之外,ESP和ITFI项目都需要与其他国家的同学合作,对英语的要求相当高,所以多学学地质英语和环境英语、练练口语,还是很重要的~)

衷心祝愿每位逐梦地科的学子都能登上IESO的舞台,那将是你一生中无法忘却的美好回忆!


IESO国家队经验分享
https://lantxmu.github.io/IESO国家队经验分享/
作者
anonymous
发布于
2025年9月6日
许可协议